青少年骨质疏松可能出现骨痛、身高变矮、易骨折等症状。青少年骨质疏松通常由钙摄入不足、维生素D缺乏、内分泌疾病、遗传因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原因引起,可通过骨密度检查确诊。
1、骨痛
青少年骨质疏松常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歇性骨痛,多发生在腰背部、髋部等承重部位。疼痛在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可能缓解。这种疼痛可能与骨小梁微骨折、骨膜牵拉刺激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避免延误治疗。医生可能开具碳酸钙D3颗粒、阿仑膦酸钠片、骨化三醇软胶囊等药物,同时需配合物理治疗和营养补充。
2、身高变矮
骨质疏松导致椎体压缩性骨折时,可能出现身高明显变矮的情况。这种变化通常是渐进性的,可能伴随驼背畸形。椎体骨折初期可能无明显疼痛,容易被忽视。家长应定期测量孩子身高,发现异常及时就医。治疗上除药物外,还需佩戴支具保护脊柱,避免提重物等增加脊柱负荷的活动。
3、易骨折
轻微外伤即发生骨折是青少年骨质疏松的典型表现,常见部位包括腕部、髋部和脊柱。骨折愈合时间可能延长,且容易发生再次骨折。这种情况提示骨强度显著下降,需立即就医评估。医生可能建议使用唑来膦酸注射液、特立帕肽注射液等抗骨质疏松药物,同时严格预防跌倒等意外。
4、牙齿松动
颌骨骨质疏松可能导致牙齿松动、脱落等口腔问题。这种情况常伴随牙龈萎缩、牙槽骨吸收等表现。家长发现孩子牙齿异常松动时应考虑骨质疏松可能,及时到口腔科和内分泌科就诊。治疗需结合口腔局部处理和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如依替膦酸二钠片等。
5、运动能力下降
骨质疏松青少年可能出现运动耐力降低、容易疲劳等情况,这与骨骼支撑力下降、疼痛回避行为有关。长期缺乏运动又会加重骨质疏松,形成恶性循环。建议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度负重运动如步行、慢跑等,避免剧烈对抗性运动。营养方面需保证充足钙和维生素D摄入。
青少年骨质疏松的日常护理需保证每日800-1200毫克钙摄入,可通过牛奶、奶酪、豆腐等食物补充。维生素D每日需要量约400-800国际单位,适当晒太阳有助于体内合成。避免碳酸饮料、过量咖啡因等影响钙吸收的因素。定期进行骨密度监测,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剂量。鼓励进行适度的负重运动如跳绳、篮球等,但需预防运动损伤。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等影响骨骼发育的不良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