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孩子尿血可通过观察伴随症状、调整饮食、增加水分摄入、及时就医检查、遵医嘱用药等方式处理。儿童血尿可能由泌尿系统感染、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统结石、外伤、遗传性肾病等因素引起。
1、观察伴随症状
家长需记录孩子是否伴有发热、排尿疼痛、尿频尿急等症状。单纯镜下血尿可能为剧烈运动后一过性表现,若合并腹痛或水肿需警惕肾小球疾病。观察尿液颜色变化,鲜红色血尿多提示下尿路出血,茶色尿可能与肾性出血有关。
2、调整饮食
急性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减少高盐高蛋白摄入。可适量增加冬瓜、梨子等利尿蔬果,控制菠菜等草酸含量高的蔬菜。存在泌尿系结石风险时,需限制动物内脏、海鲜等高嘌呤食物。
3、增加水分摄入
每日饮水量维持在1000-1500毫升,分次少量饮用。充足水分有助于冲刷尿路,缓解感染引起的血尿。但肾功能异常患儿需遵医嘱控制入量,避免加重水肿。
4、及时就医检查
需进行尿常规、尿培养、泌尿系超声等检查。泌尿系统感染可使用头孢克肟颗粒、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干混悬剂等抗生素。肾小球肾炎可能需要醋酸泼尼松片等药物,遗传性肾病需基因检测确诊。
5、遵医嘱用药
细菌感染可选用头孢地尼分散片、磷霉素氨丁三醇散等,肾炎综合征需配合服用缬沙坦胶囊控制血压。避免自行使用止血药物,所有用药需严格遵循儿科医生指导,定期复查尿常规监测病情变化。
家长应保存孩子排尿日记,记录血尿发作频率与诱因。治疗期间保持会阴清洁,选择棉质内衣减少摩擦。恢复期避免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肾功能和尿液检查。若出现眼睑浮肿、尿量减少等表现需立即复诊,长期血尿患儿建议每3-6个月进行泌尿系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