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急疹通常由人类疱疹病毒6型或7型感染引起,主要病因有母婴传播、免疫力低下、病毒潜伏感染、接触传播、季节因素等。该病多见于6个月至2岁婴幼儿,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3-5天后出现玫瑰色斑丘疹。
1、母婴传播
母亲携带的人类疱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或产道传播给新生儿。病毒在婴儿体内潜伏数月后激活,导致免疫系统初次应答时出现发热和皮疹。建议家长注意孕期病毒筛查,新生儿出生后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密切接触。孕期发现病毒活动时可遵医嘱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进行干预。
2、免疫力低下
婴幼儿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时易感染病毒。早产儿、营养不良或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更易发病。家长需保证婴儿充足母乳喂养,按时接种疫苗。出现反复感染时可遵医嘱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溶液调节免疫功能。
3、病毒潜伏感染
人类疱疹病毒具有终身潜伏特性,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毒重新激活。疲劳、受凉或接种疫苗后可能诱发病毒复制。临床可表现为热退疹出特征,皮疹多分布于躯干和颈部。确诊后可遵医嘱使用阿昔洛韦颗粒进行抗病毒治疗。
4、接触传播
病毒通过唾液、呼吸道分泌物传播,托幼机构或家庭成员交叉感染常见。患儿在发热期传染性最强,家长需做好隔离防护。接触污染物后要彻底洗手,患儿用品应单独消毒。集体环境中可预防性使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喷雾剂。
5、季节因素
春秋季气温变化大时发病率升高,可能与病毒存活条件及人群聚集有关。家长需根据气温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通风。流行季节避免带婴儿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必要时可提前服用脾氨肽口服冻干粉增强抵抗力。
幼儿急疹期间家长应保持患儿皮肤清洁,穿着宽松棉质衣物,避免抓挠皮疹。发热期可少量多次喂温水,体温超过38.5℃时遵医嘱使用布洛芬混悬滴剂退热。皮疹消退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饮食以易消化食物为主。若出现抽搐、嗜睡或拒食等异常表现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