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尿酸代谢异常导致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引发的炎症性疾病,其三大危害包括关节结构破坏、肾功能损害和心血管风险增加。
1、关节结构破坏
长期高尿酸血症会使尿酸盐结晶在关节滑膜、软骨中沉积,引发反复急性炎症反应。典型表现为第一跖趾关节突发红肿热痛,随着病程进展可累及踝、膝等大关节。尿酸盐结晶的机械刺激和炎症因子释放会导致关节软骨侵蚀、骨质破坏,严重时形成痛风石,造成关节畸形和活动受限。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秋水仙碱片、非布司他片、苯溴马隆胶囊等药物控制症状。
2、肾功能损害
尿酸盐结晶可沉积在肾间质和肾小管,引发慢性尿酸性肾病。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轻度蛋白尿,后期可能发展为肾小管酸中毒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约三分之一的痛风患者伴随肾结石,其中80%为尿酸结石。肾功能受损又会进一步减少尿酸排泄,形成恶性循环。需监测血肌酐和尿微量白蛋白,必要时使用别嘌醇片、碳酸氢钠片等药物干预。
3、心血管风险增加
痛风患者发生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的概率显著升高。尿酸结晶可激活血管内皮炎症反应,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同时伴随的胰岛素抵抗和氧化应激会加速心血管病变。研究显示血尿酸每增加60μmol/L,心血管死亡风险上升12%。合并心血管疾病时需谨慎选择降尿酸药物,避免使用可能加重心力衰竭的NSAIDs类药物。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需长期控制血尿酸水平在300μmol/L以下,每日饮水量保持2000毫升以上促进尿酸排泄,限制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海鲜的摄入。肥胖者应逐步减重,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关节损伤。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和尿酸水平,急性发作期及时就医规范治疗,慢性期坚持降尿酸治疗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