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可通过粪-口传播、接触传播、食物或水源污染等途径传染。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患者排泄物、食用被污染的食物或水、接触受污染的物体表面后未洗手等。
1、粪-口传播
病原体通过患者粪便排出后,若污染食物、水源或手部,他人摄入后可感染。常见于诺如病毒、轮状病毒等引起的急性肠炎。患者排便后未彻底洗手或食物加工者卫生操作不规范时易发生。建议处理排泄物时戴手套,如厕后使用肥皂洗手至少20秒。
2、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患者呕吐物、粪便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后,病原体经手部接触口鼻黏膜导致感染。幼儿园、养老院等集体场所易暴发。患者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需用含氯消毒剂浸泡处理,接触污染物后应立即洗手。
3、食物污染
食用被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等污染的生冷食物(如未煮熟的鸡蛋、生鲜贝类)或未经巴氏消毒的乳制品可引发感染。夏季食物储存不当易滋生致病菌。建议食物充分加热,生熟分开存放,避免食用过期或变质的食品。
4、水源污染
饮用被病原体污染的未经处理的水源或使用污染水清洗食材可传播霍乱弧菌、隐孢子虫等。洪涝灾害后水源污染风险增高。建议饮用煮沸水或瓶装水,野外活动时使用净水设备处理水源。
5、动物源性传播
接触携带病原体的家禽、爬行动物或其粪便后未洗手可感染空肠弯曲菌、大肠杆菌等。宠物龟、蜥蜴等爬行动物是沙门氏菌常见携带者。建议接触动物后彻底洗手,避免动物接触厨房区域。
预防急性肠炎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处理食物前及如厕后规范洗手。出现腹泻、呕吐症状时应隔离至症状消失后48小时,患者衣物需60℃以上高温清洗。集体单位发生疫情时需对污染环境进行终末消毒,必要时可接种轮状病毒疫苗等预防特定病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