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生殖道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泌尿系统或生殖系统引发的炎症反应,主要包括尿道炎、膀胱炎、前列腺炎、阴道炎等疾病。
1、病原体感染
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通过尿道口逆行侵入泌尿生殖道是常见原因。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可破坏黏膜屏障,引发尿频、尿痛、分泌物异常等症状。治疗需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敏感药物,如左氧氟沙星片、氟康唑胶囊、阿昔洛韦片等,同时需保持局部清洁。
2、解剖结构异常
先天性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或子宫脱垂等结构问题可能导致尿液滞留或分泌物排出不畅,增加感染概率。此类患者可能出现排尿困难、下腹坠胀感,需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轻度病例可通过定期排尿、盆底肌训练改善,严重者需手术矫正。
3、免疫力下降
糖尿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或HIV感染等免疫力低下状态,会使泌尿生殖道防御功能减弱。患者易反复发生念珠菌性阴道炎或复杂性尿路感染,需控制基础疾病并预防性使用匹多莫德口服液等免疫调节剂,同时加强营养摄入。
4、性行为传播
不洁性接触可能传播淋病、衣原体等性传播病原体,导致尿道流脓、宫颈糜烂等症状。确诊后需性伴侣同治,使用头孢曲松钠注射液联合多西环素片进行规范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行为并做好贴身衣物消毒。
5、卫生习惯不良
不及时更换内衣、如厕后擦拭方向错误或经期护理不当,可能将肠道细菌带入泌尿生殖道。建议每日清洗外阴但避免过度使用洗剂,选择纯棉透气内衣,月经期每2-4小时更换卫生巾。出现瘙痒异味时可外用克霉唑阴道片辅助治疗。
预防泌尿生殖道感染需保持每日1500-2000毫升饮水量促进排尿,避免憋尿及久坐。性生活前后注意清洁,糖尿病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出现排尿灼热、异常分泌物持续2天以上或伴随发热时,应及时进行尿常规、分泌物培养等检查,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避免自行服用诺氟沙星胶囊等药物掩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