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别人母乳可能传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梅毒螺旋体等病原体。母乳传播疾病的风险与供乳者健康状况、母乳储存条件、喂养方式等因素有关。
1、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可通过母乳传播给婴儿,感染后可能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存在于母乳中的游离病毒颗粒或感染细胞中。母亲若处于急性感染期或未经规范抗病毒治疗,传播概率较高。婴儿感染后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反复感染等症状。确诊需进行核酸检测或抗体检测,治疗需遵医嘱使用齐多夫定片、拉米夫定片等抗病毒药物。
2、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含有病毒的母乳传播,尤其当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且乙肝病毒载量较高时风险增加。病毒通过婴儿口腔或胃肠黏膜破损处进入血液循环。感染后可能出现黄疸、食欲减退等症状。建议母亲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替诺福韦酯片、恩替卡韦片等药物控制病毒复制,婴儿需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
3、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经母乳传播的概率较低,但当母亲丙肝病毒载量较高或乳头皲裂出血可能增加风险。病毒通过婴儿口腔黏膜微小破损处感染。感染初期可能无明显表现,后期可能出现乏力、肝区不适等症状。确诊需检测丙肝抗体和病毒载量,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索磷布韦片、格卡瑞韦哌仑他韦片等直接抗病毒药物。
4、巨细胞病毒
巨细胞病毒在母乳中含量较高,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摄入后可能发生感染。病毒通过婴儿消化道黏膜侵入,感染后可能出现肝脾肿大、血小板减少等症状。母亲若出现发热、咽痛等表现时应暂停哺乳。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核酸检测,治疗可遵医嘱使用更昔洛韦注射液、缬更昔洛韦片等抗病毒药物。
5、梅毒螺旋体
梅毒螺旋体可通过含有病原体的母乳传播,尤其当母亲存在乳房或乳头破损时风险较高。婴儿感染后可能出现皮肤黏膜损害、骨软骨炎等症状。母亲需规范使用苄星青霉素注射液治疗,婴儿需进行脑脊液检查排除神经梅毒。确诊后需遵医嘱使用注射用普鲁卡因青霉素、红霉素肠溶片等药物。
建议家长选择正规母乳库获取经过病原体筛查的捐赠母乳,避免直接食用未经检测的他人母乳。喂养前应观察母乳颜色、气味是否异常,储存时间不超过24小时。若婴儿出现发热、腹泻、皮疹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停止喂养并就医检查。哺乳期母亲应定期进行传染病筛查,保持乳头清洁完整,出现乳腺炎等症状时暂停哺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