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能治好,但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过敏等因素有关,表现为耳闷、听力下降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规范治疗。
多数患者通过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若由细菌感染引起,可遵医嘱使用头孢呋辛酯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若存在过敏因素,可使用氯雷他定片等抗组胺药物减轻黏膜水肿。对于咽鼓管功能障碍者,可尝试咽鼓管吹张治疗或鼻用糖皮质激素喷雾剂改善通气。部分患者需配合鼓膜穿刺抽液或鼓膜置管术排出积液,术后听力多能逐渐恢复。
少数病程较长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可能遗留鼓膜粘连、中耳结构异常等问题,需通过鼓室成形术等手术修复。若合并腺样体肥大、鼻窦炎等原发病,需同步治疗以降低复发概率。儿童患者因咽鼓管发育不完善更易迁延不愈,家长需注意观察其听力变化,避免延误治疗导致语言发育障碍。
治疗期间应避免用力擤鼻或潜水,保持鼻腔通畅,适当补充维生素A和锌有助于黏膜修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及时控制炎症,减少中耳炎发作风险。定期复查听力及鼓膜状态,必要时进行声导抗测试评估治疗效果。饮食宜清淡,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加重黏膜充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