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可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心理疏导、定期监测、中医调理等方式治疗。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通常由遗传因素、肥胖、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
1、生活方式干预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钠盐、高糖及高脂肪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比例。控制每日总热量,避免超重或肥胖。限制含糖饮料和零食,鼓励饮用白开水。保证每日适量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有氧运动,避免久坐不动。建立规律作息,确保充足睡眠时间,减少电子屏幕使用。
2、药物治疗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片、缬沙坦胶囊、氢氯噻嗪片等。药物治疗需严格遵循个体化原则,根据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情况及合并症选择合适药物。用药期间定期复查血压、肾功能及电解质,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不可自行调整剂量或停药,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3、心理疏导
针对学业压力、家庭关系等心理因素进行干预,减轻焦虑抑郁情绪。通过心理咨询、放松训练等方式改善心理状态。家长应避免给予过多学业压力,营造轻松家庭氛围。学校可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建立积极应对机制。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4、定期监测
建立家庭血压监测记录,每日固定时间测量并记录血压值。定期到医院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评估治疗效果。每3-6个月检查尿常规、肾功能、心脏超声等评估靶器官损害。监测生长发育指标,确保治疗不影响正常生长发育。发现异常波动及时就医调整方案。
5、中医调理
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天麻钩藤颗粒、牛黄降压丸等中成药辅助治疗。可采用耳穴压豆、推拿等非药物疗法调节气血平衡。根据体质辨证施治,肝阳上亢型可配合平肝潜阳方剂,痰湿内阻型可用化痰祛湿方药。注意中药与西药的相互作用,避免重复用药。
儿童及青少年高血压管理需要家庭、学校和医疗机构多方协作。家长应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生活习惯,监督规律用药,定期复诊评估。学校应提供适当运动机会和低盐饮食选择。避免剧烈运动和竞技性体育项目,预防血压骤升。保持乐观心态,坚持长期规范治疗,多数患儿血压可得到良好控制。若出现头痛、眩晕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