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的标准值通常为血糖低于2.8毫摩尔每升,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毫摩尔每升即可诊断为低血糖。低血糖可通过立即进食含糖食物、调整饮食结构、监测血糖、药物治疗、就医处理等方式改善。低血糖通常由胰岛素使用过量、饮食不规律、运动过度、肝肾功能异常、胰岛细胞瘤等原因引起。
1、立即进食含糖食物
出现心慌、出汗等低血糖症状时,需立即进食15-20克快速升糖食物,如葡萄糖片、方糖、蜂蜜等。症状未缓解需重复进行,直至血糖恢复正常。避免选择巧克力等含脂肪食物,可能延缓糖分吸收。
2、调整饮食结构
日常需保持规律进餐,每餐包含适量碳水化合物。两餐之间可加餐坚果、酸奶等富含蛋白质和缓释碳水化合物的食物,避免长时间空腹。酒精可能抑制肝糖原分解,饮酒前需确保摄入足量主食。
3、监测血糖
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指尖血糖,尤其在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后。出现无症状低血糖时需调整血糖控制目标,夜间易发生低血糖者可增加睡前血糖监测。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有助于发现隐匿性低血糖。
4、药物治疗
严重低血糖需遵医嘱使用胰高血糖素注射液,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糖尿病患者可备用药用葡萄糖凝胶,常见治疗药物包括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胰高血糖素鼻用粉雾剂、氢化可的松注射液等,需严格遵循医嘱使用。
5、就医处理
反复发作或原因不明的低血糖需完善胰岛素、C肽、皮质醇等检测,排查胰岛细胞瘤或肾上腺功能减退。昏迷患者需立即送医,可能与脑水肿或严重代谢紊乱有关。肝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提示肝功能衰竭可能。
日常需随身携带糖尿病识别卡和应急糖块,避免单独进行游泳、登山等高危活动。运动前中后需监测血糖,胰岛素注射后1-3小时为低血糖高发时段。长期反复低血糖可能导致认知功能损害,需定期进行神经心理评估。出现饥饿感、手抖等先兆症状时需立即处理,防止进展为严重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