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便后疼痛可能与尿道炎、膀胱炎、尿路结石等原因有关。尿道炎通常由细菌感染引起,膀胱炎多与尿路感染相关,尿路结石则因结晶物质沉积导致。建议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尿道炎
尿道炎主要由淋球菌或非淋球菌感染引起,常见于不洁性接触或卫生习惯不良者。典型表现为排尿刺痛、尿道口红肿,可能伴随黄色分泌物。确诊需进行尿常规和尿道分泌物检查。治疗可遵医嘱使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等抗生素,配合高锰酸钾溶液坐浴。日常需保持会阴清洁,避免憋尿和过度劳累。
2、膀胱炎
膀胱炎多由大肠杆菌等细菌逆行感染导致,女性因尿道较短更易发病。症状包括排尿末灼痛、尿频尿急,严重时可见血尿。可通过尿培养和膀胱超声确诊。常用药物包括磷霉素氨丁三醇散、呋喃妥因肠溶片,配合热敷下腹部缓解痉挛。建议每日饮水超过2000毫升,性交后及时排尿,避免穿紧身裤。
3、尿路结石
尿路结石因草酸钙或尿酸结晶沉积形成,好发于饮水不足或高嘌呤饮食人群。典型症状为排尿后刀割样疼痛,可能放射至腰背部,伴随血尿或排尿中断。需通过泌尿系CT或B超定位结石。可选用排石颗粒、枸橼酸氢钾钠颗粒等药物,较大结石需体外冲击波碎石。日常应限制菠菜、动物内脏摄入,保持每日尿量在2500毫升以上。
出现排尿疼痛需记录症状特点与持续时间,避免自行服用止痛药掩盖病情。建议穿着纯棉内裤并每日更换,如厕后从前向后擦拭。急性期可饮用蔓越莓汁或玉米须茶辅助抑菌,但出现发热、腰痛需立即急诊。长期反复发作应排查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等基础疾病,必要时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评估排尿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