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型感冒可能出现发热症状,具体症状主要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减退、头痛乏力、肌肉酸痛等。胃肠型感冒多由病毒感染引起,需与细菌性胃肠炎鉴别。
1、恶心呕吐
胃肠型感冒早期常见恶心呕吐,主要由病毒刺激胃肠黏膜导致。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严重时可出现胆汁样呕吐。儿童患者呕吐症状往往较成人明显,家长需注意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藿香正气软胶囊等药物缓解症状。
2、腹痛腹泻
腹部阵发性绞痛伴水样便是典型表现,每日排便可达数次至十余次。轮状病毒或诺如病毒感染时腹泻症状更为突出。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使用止泻药掩盖病情。可遵医嘱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调节肠道菌群。
3、食欲减退
病毒毒素作用于消化系统会导致明显厌食,婴幼儿可能出现拒奶。此时应选择米汤、稀饭等清淡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高脂高糖食物加重胃肠负担。症状持续需警惕电解质紊乱。
4、头痛乏力
病毒血症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表现为前额或双侧太阳穴胀痛,伴随明显倦怠感。体温升高会加重不适,可物理降温。注意与脑膜炎等严重疾病鉴别,出现颈强直需立即就医。
5、肌肉酸痛
部分患者会出现四肢肌肉酸痛,尤以腓肠肌为著。这是病毒代谢产物刺激神经末梢所致,热敷可缓解症状。若出现肌酸激酶显著升高,需排除横纹肌溶解等并发症。
胃肠型感冒期间应保持充足休息,每日饮水量不少于2000毫升。饮食宜选择低渣、低纤维的温热食物,如米粥、面条等。避免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高热不退、意识改变、尿量减少等表现时需及时就医。恢复期可适当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