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尖瓣狭窄可能由风湿热、先天性畸形、退行性钙化、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因素引起。二尖瓣狭窄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乏力、心悸等症状,可通过药物控制或手术治疗。
1、风湿热
风湿热是引起二尖瓣狭窄最常见的原因,主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风湿热反复发作会导致心脏瓣膜纤维化增厚,形成二尖瓣狭窄。患者可能出现关节疼痛、环形红斑等症状。治疗需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如阿莫西林胶囊控制链球菌感染,严重时需行二尖瓣置换术。
2、先天性畸形
部分二尖瓣狭窄患者存在先天性二尖瓣发育异常,如二尖瓣瓣叶增厚、腱索缩短等结构畸形。这类患者多在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出现症状,表现为活动后气促、生长发育迟缓等。轻度畸形可通过利尿剂如呋塞米片缓解症状,严重者需在适当时机进行瓣膜修复手术。
3、退行性钙化
老年人二尖瓣环钙化可导致二尖瓣狭窄,这与年龄增长、钙磷代谢异常有关。钙盐沉积使瓣膜活动受限,患者可能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下肢水肿等症状。治疗可选用地高辛片改善心功能,配合华法林钠片预防血栓形成,钙化严重时需考虑瓣膜置换。
4、感染性心内膜炎
细菌感染心内膜可形成赘生物,导致二尖瓣结构破坏和狭窄。患者常有发热、贫血、脾大等表现。治疗需根据血培养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如注射用青霉素钠,疗程较长。若赘生物较大或导致严重瓣膜功能障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清除感染灶并修复瓣膜。
二尖瓣狭窄患者应注意限制钠盐摄入,每日食盐量不超过5克。保持适度有氧运动如散步,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心脏负担。定期监测心率、血压等指标,遵医嘱按时服药。出现气促加重、下肢水肿等情况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术后患者需长期抗凝治疗,定期复查凝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