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白血病可能带来贫血、感染风险增加、出血倾向和器官功能损害等危害。慢性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性疾病,病程发展缓慢,但可能对患者健康造成多方面影响。
1、贫血
慢性白血病可能导致骨髓造血功能异常,红细胞生成减少,从而引发贫血。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乏力、头晕等症状。贫血程度与疾病进展相关,严重时可能影响心脏功能。治疗上可采用促红细胞生成素注射液,同时针对原发病进行靶向药物治疗如甲磺酸伊马替尼片。
2、感染风险
由于白血病细胞浸润骨髓,正常白细胞减少,患者免疫功能下降,容易发生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泌尿道和皮肤。预防感染需注意个人卫生,必要时使用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注射液提升白细胞,严重感染时需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抗生素治疗。
3、出血倾向
血小板减少是慢性白血病常见并发症,可能导致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日常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出血时可使用氨甲环酸注射液止血,血小板过低时需输注血小板悬液。
4、器官损害
白血病细胞浸润可能导致脾脏肿大、肝脏功能异常等器官损害。脾大可能引起腹胀、早饱感,肝功能异常表现为黄疸、食欲下降。治疗需控制原发病进展,脾脏显著肿大时可考虑脾区放疗或脾切除术,保肝治疗可使用注射用还原型谷胱甘肽。
慢性白血病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饮食上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注意口腔和皮肤清洁,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肝肾功能。出现发热、出血加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适当进行散步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人群密集场所以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