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导性耳聋通常可以治疗,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清除病因、重建传音结构、辅助听力补偿。传导性耳聋多由外耳或中耳结构异常导致声波传导受阻引起,需根据具体类型选择针对性干预。
1、清除病因
针对外耳道耵聍栓塞或异物堵塞,可通过专业器械取出或生理盐水冲洗清除阻塞物。中耳炎引起的积液需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控制感染,必要时行鼓膜穿刺引流。先天性外耳道闭锁或中耳畸形需结合影像学评估后手术矫正。
2、重建传音结构
鼓膜穿孔可实施鼓室成形术或自体筋膜修补术恢复振动功能。听骨链中断者需行听骨链重建术,采用人工听骨或自体骨移植恢复传导通路。对于耳硬化症患者,镫骨撼动术或人工镫骨植入可改善镫骨固定导致的传音障碍。
3、辅助听力补偿
骨导式助听器通过颅骨振动直接刺激内耳,适用于外耳道闭锁等无法手术者。气导助听器可放大声波补偿中耳传音效率不足。对于双侧严重传导聋且手术无效者,可考虑骨锚式助听器或人工中耳植入。
4、药物干预
急性化脓性中耳炎需使用头孢克洛干混悬剂抗感染,配合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咽鼓管水肿。变态反应性中耳炎可口服氯雷他定片联合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控制过敏反应。用药期间需监测听力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
5、术后康复
术后避免用力擤鼻及耳道进水,防止修补材料移位。定期进行纯音测听和声导抗检查评估疗效。听力训练有助于大脑重新适应重建的听觉通路,建议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频率辨别和语音识别练习。
传导性耳聋患者应避免耳道进水及噪声暴露,感冒时及时处理鼻塞以防中耳负压。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A摄入有助于黏膜修复,游泳时使用专用耳塞防护。术后3-6个月需复查耳内镜和听力阈值,长期随访可及时发现复发迹象。儿童患者建议每半年进行听力筛查,确保语言发育不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