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麻痹症症状有哪些 盘点小儿麻痹症不同时期的症状

发布于 2025/07/06 11:40

小儿麻痹症即脊髓灰质炎,症状按病程进展可分为前驱期、瘫痪前期、瘫痪期及恢复期。前驱期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等非特异性症状;瘫痪前期可见颈背强直、肌肉疼痛;瘫痪期出现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恢复期则表现为肌力逐步改善。

1、前驱期症状

前驱期持续1-4天,患儿可能出现38-39℃的中低度发热,伴有食欲减退、全身不适、多汗等症状。部分病例呈现咽部充血、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表现,或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功能紊乱特征。此阶段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需通过流行病学史和实验室检查鉴别。

2、瘫痪前期症状

当前驱期发热消退1-6天后,体温再次升高至39℃以上,进入瘫痪前期。特征性表现为颈背部肌肉强直,患儿平卧时抬头困难,坐立时需用双臂支撑身体。伴随全身肌肉触痛明显,尤其以下肢为著,体检可见凯尔尼格征阳性。脑脊液检查可见细胞数轻度增高。

3、瘫痪期症状

瘫痪多发生在发热后2-7天,呈突发性、不对称性弛缓性瘫痪。下肢受累最为常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肢体肌力减退,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但感觉功能正常。严重者可累及呼吸肌导致呼吸困难,或引发延髓麻痹出现吞咽障碍。瘫痪程度与体温高低无直接关联。

4、恢复期症状

急性期过后2周至2年内为恢复期,瘫痪肌肉开始逐步恢复功能,最初6个月恢复速度最快。轻症患者肌力可完全恢复正常,重症患者遗留不同程度肌萎缩和关节畸形。部分患儿在发病15-40年后可能出现进行性肌无力,称为脊髓灰质炎后综合征。

5、非典型症状

少数患儿表现为非瘫痪型,仅有短暂发热和肌肉疼痛;更罕见的顿挫型仅出现前驱期症状。疫苗接种相关病例症状较轻,多无瘫痪表现。新生儿可通过胎盘感染,出现发热、嗜睡、肌张力低下等症状。

家长发现儿童有发热伴肢体疼痛或活动障碍时,应立即就医排查。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瘫痪。恢复期可在康复医师指导下进行肌肉按摩、被动关节活动等训练,配合针灸、电刺激等物理治疗。注意保持均衡营养,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B族,定期评估肌力恢复情况。接种脊灰疫苗仍是预防该病的核心措施。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推荐阅读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