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和口角化是两种不同的口腔黏膜病变,主要区别在于病因、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口腔白斑属于癌前病变,表现为口腔黏膜白色斑块且无法擦除;口角化多为良性角化异常,常见于口角区灰白色角化斑块,与机械刺激或感染相关。
口腔白斑通常由长期吸烟、咀嚼槟榔或HPV感染等慢性刺激引起,病变多发生在颊黏膜、舌缘等部位,表面可呈皱纸状或疣状,病理检查可见上皮异常增生。口角化则多因口角区反复摩擦、真菌感染或维生素缺乏导致,病变局限于口角,呈对称性灰白色增厚,病理表现为单纯角化过度而无细胞异型性。
口腔白斑存在恶变风险,需通过活检明确性质,治疗包括去除刺激因素、局部应用维A酸乳膏或手术切除。口角化以对症处理为主,如涂抹克霉唑乳膏抗真菌、补充维生素B2片,同时纠正咬合不良等机械刺激因素。两者均需定期随访,但口腔白斑患者需更密切监测癌变迹象。
日常应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保持口腔清洁,均衡摄入富含维生素A、B族的食物如胡萝卜、全谷物。出现口腔黏膜异常增厚或溃疡不愈时,应及时到口腔黏膜科就诊,避免自行使用腐蚀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