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头周围长小疙瘩可能与蒙氏腺囊肿、毛囊炎、湿疹、乳腺导管扩张症、乳头状瘤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处理。
1、蒙氏腺囊肿
蒙氏腺是乳晕部位的皮脂腺,当腺管堵塞时可能形成无痛性小疙瘩。通常表现为乳晕周围米粒大小的黄色或白色凸起,挤压可能有少量分泌物排出。一般无须特殊治疗,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即可。若继发感染出现红肿疼痛,需遵医嘱使用莫匹罗星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抗感染。
2、毛囊炎
乳晕区毛囊细菌感染可能导致红色丘疹,伴随压痛或脓头形成。常见于出汗过多、衣物摩擦或清洁不足时。轻度感染可通过热敷缓解,严重时需使用夫西地酸乳膏或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日常需选择透气棉质内衣,避免抓挠刺激。
3、湿疹
过敏性体质或接触刺激性物质可能引发乳晕湿疹,表现为密集小丘疹伴瘙痒脱屑。急性期可遵医嘱使用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慢性增厚皮损适用糠酸莫米松乳膏。哺乳期女性应避免使用含氟激素,可选择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屏障。
4、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阻塞继发炎症时,可能在乳晕区形成质硬结节,挤压乳头可能排出黏稠分泌物。该病与激素变化相关,需超声检查鉴别。急性期需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抗感染,反复发作或脓肿形成者可能需手术切除病变导管。
5、乳头状瘤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表现为乳晕下单发肿物,可能伴随血性溢液。需通过乳腺超声或乳管镜检查确诊,确诊后通常需手术切除。术后病理检查可明确性质,排除恶性病变可能。
日常应注意观察疙瘩变化情况,记录是否伴随疼痛、溢液、皮肤改变等症状。避免使用碱性清洁剂搓洗乳晕,穿着无钢圈内衣减少压迫。哺乳期女性需注意正确衔乳姿势,每次哺乳后清洁乳头。若疙瘩持续增大、破溃或出现血性分泌物,应立即至乳腺外科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