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障碍的高发人群主要有青少年及青年、有家族遗传史者、长期高压人群三类。双相障碍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表现为躁狂发作与抑郁发作交替出现,可能与遗传、环境压力、神经递质失衡等因素相关。
1、青少年及青年
15-25岁是双相障碍的首次发病高峰年龄段。青春期大脑前额叶皮质发育不完善,情绪调节能力较弱,叠加学业压力、社交冲突等外部刺激,易诱发情绪波动。部分患者早期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或睡眠紊乱,易误诊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或抑郁症。家长需关注孩子情绪变化,及时寻求精神科医生评估。
2、家族遗传史者
双相障碍患者的直系亲属患病概率显著增高,遗传度达60%-80%。若父母一方患病,子女发病概率约15%;双方患病时概率升至50%。基因检测可发现与情绪调节相关的CACNA1C、ANK3等风险基因。建议高危人群定期心理评估,避免酒精摄入、熬夜等诱发因素。
3、长期高压人群
持续处于工作超负荷、经济困境或人际关系紧张状态下的人群,体内皮质醇水平长期偏高,可能破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导致情绪调节系统紊乱。创意行业、医疗从业者等需警惕过度亢奋状态,此类躁狂发作常被误认为高工作效率,实则伴随判断力下降等风险。
双相障碍患者需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建议家属学习疾病知识,识别复发征兆如睡眠需求减少或过度消费等。早期诊断结合心境稳定剂如碳酸锂缓释片、丙戊酸钠片等药物及认知行为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定期复诊调整治疗方案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