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显示T1、T2高信号通常提示组织内水分或脂肪含量异常,可能由生理性改变或病理性病变引起。T1高信号常见于脂肪、亚急性出血、黑色素沉积等;T2高信号多见于水肿、炎症、肿瘤或慢性出血等。需结合临床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1、T1高信号
T1加权像高信号主要反映组织短T1弛豫特性。脂肪组织因氢质子密度高且运动频率接近拉莫尔频率,呈现特征性高信号,常见于皮下脂肪、骨髓等生理结构。亚急性期出血(72小时后)血红蛋白降解为高铁血红蛋白时,也会导致T1高信号。黑色素瘤因黑色素顺磁性效应可缩短T1时间,在基底节区钙化或某些代谢性疾病中也可能出现类似表现。
2、T2高信号
T2加权像高信号提示组织含水量增加或结构松散。脑水肿(如血管源性水肿、细胞毒性水肿)是典型表现,炎症反应区域因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渗出也会显现高信号。肿瘤组织因细胞外间隙扩大、血脑屏障破坏,在T2像上多呈明显高信号。慢性出血后期含铁血黄素沉积、多发性硬化斑块等病理改变同样会产生T2高信号。
3、脂肪相关信号
脂肪抑制序列可鉴别真性脂肪高信号。皮样囊肿、脂肪瘤等含脂肪病变在T1像呈高信号,施加脂肪抑制后信号明显降低。骨髓脂肪置换、肾上腺腺瘤等也具有类似特征。需注意某些含脂病变(如畸胎瘤)可能同时包含脂肪与其他成分,信号表现复杂。
4、出血演变信号
出血后不同时期信号变化具有诊断价值。超急性期(<24小时)氧合血红蛋白在T1呈等/低信号,T2呈高信号;急性期(1-3天)脱氧血红蛋白使T2显著低信号;亚急性期(>3天)高铁血红蛋白导致T1高信号,T2从低信号逐渐转为高信号;慢性期(>2周)含铁血黄素沉积形成T2低信号环。
5、肿瘤性病变信号
颅内肿瘤多表现为T2高信号伴占位效应。胶质瘤因细胞增殖和血管增生呈不均匀高信号,高级别者可见坏死囊变;脑膜瘤T2信号与组织类型相关,纤维型呈等信号,合体细胞型多呈高信号。转移瘤常伴明显水肿,黑色素瘤转移具有特征性T1高信号。部分肿瘤如垂体瘤、听神经瘤可因囊变或出血导致信号混杂。
发现核磁共振信号异常时,建议携带完整影像资料至神经内科或放射科就诊。医生将结合病史、体征及其他辅助检查(如增强MRI、MRS等)明确诊断。检查前需去除金属物品,体内有心脏起搏器、人工耳蜗等金属植入物者须提前告知医务人员。日常避免焦虑情绪,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后续诊疗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