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可能由胆囊结石、细菌感染、胆囊排空障碍等原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饮食调整、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
1、胆囊结石
胆囊结石是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长期刺激胆囊壁会导致炎症反复发作。患者可能出现右上腹隐痛、餐后腹胀等症状。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熊去氧胆酸胶囊、消炎利胆片等药物溶解结石,必要时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日常需避免高脂饮食,减少结石形成风险。
2、细菌感染
肠道细菌逆行感染胆囊可能引发慢性炎症,常见病原体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等。患者可表现为低热、恶心伴持续性右上腹不适。治疗需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头孢克肟分散片、左氧氟沙星片等抗生素,同时需纠正胆道梗阻等诱因。
3、胆囊排空障碍
胆囊收缩功能紊乱或胆道Oddi括约肌失调会导致胆汁淤积,长期淤积可诱发化学性炎症。典型症状为进食油腻食物后疼痛加重。治疗可选用茴三硫片促进胆汁排泄,配合胰胆舒颗粒调节胆道运动功能。建议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慢性胆囊炎患者应保持低脂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足量蔬菜水果及全谷物,限制动物内脏、油炸食品。规律进食可促进胆囊规律收缩,建议每天进行30分钟步行等有氧运动。若出现持续腹痛、黄疸或发热症状需及时就医,避免继发胆管炎或胰腺炎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