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在水里泡久了起泡通常是由于皮肤长时间浸水导致角质层软化、屏障功能受损引起的,少数情况下可能与接触性皮炎或感染有关。
皮肤最外层的角质层由死亡细胞和脂质构成,具有防止水分过度流失和阻挡外界刺激的作用。当手部长时间浸泡在水中,角质层会吸收大量水分膨胀变软,细胞间连接变得松散。此时若继续摩擦或受压,表皮层与真皮层之间容易分离形成空隙,组织液渗入后就会形成肉眼可见的水泡。日常生活中洗碗、游泳、洗衣等持续接触水的活动都可能导致这种情况,水泡多呈透明状,按压有波动感,周围皮肤发白皱缩。
部分人群接触含有洗涤剂、消毒剂的水体时,化学物质可能破坏皮肤屏障引发接触性皮炎,表现为红斑基础上的密集小水泡,伴有瘙痒或灼热感。糖尿病患者、免疫低下者长期浸水后可能继发真菌或细菌感染,水泡周围会出现红肿、疼痛或脓性分泌物。这类情况需要排查具体诱因并进行针对性处理。
出现水泡后应避免自行刺破,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减少摩擦和化学刺激。若水泡持续增大、发红化脓或伴随发热等症状,建议及时到皮肤科就诊明确病因。日常接触水源时可佩戴防水手套,工作间隙擦干双手,使用含尿素或凡士林的护手霜帮助修复皮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