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肿痛可能由运动损伤、肌肉劳损、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原因引起,可通过休息冷敷、药物治疗、物理治疗、手术干预等方式缓解。
1、运动损伤
剧烈运动或意外撞击可能导致肌纤维撕裂,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形成血肿。典型表现为突发性肿胀伴皮下淤青,按压时有明显钝痛。急性期需立即停止活动,采用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并抬高患肢。可遵医嘱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缓解肿痛,严重血肿需穿刺抽吸处理。
2、肌肉劳损
长期重复动作或姿势不良引发的慢性肌肉炎症,常见于颈肩腰背部位。特征为持续性酸胀痛伴活动受限,晨起时僵硬感明显。建议调整工作姿势,每小时进行5分钟拉伸运动。热敷配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外用可改善症状,反复发作需排查脊柱结构异常。
3、感染性疾病
细菌经伤口侵入引发的化脓性肌炎,表现为局部红肿热痛伴全身发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见,可能形成脓肿需切开引流。需静脉注射注射用头孢呋辛钠抗感染,配合超短波理疗促进炎症吸收。糖尿病患者更易发生此类感染,需严格控制血糖水平。
4、自身免疫性疾病
多发性肌炎等结缔组织病会导致对称性近端肌无力肿痛,伴随皮疹和吞咽困难。血清肌酶谱显著升高,肌电图显示肌源性损害。治疗需长期口服醋酸泼尼松片抑制免疫反应,联合甲氨蝶呤片调节免疫功能。日常需避免日光暴晒,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变化。
肌肉肿痛患者应保证每日优质蛋白摄入,如鸡蛋清、鳕鱼等促进肌肉修复。急性期48小时内冷敷每次15分钟,后期改为热敷改善循环。睡眠时用枕头垫高肿胀肢体,避免压迫患处。若肿痛持续超过72小时不缓解,或出现皮肤发紫、高热等症状,须立即就医排除骨折、深静脉血栓等严重情况。恢复期可进行游泳、瑜伽等低冲击运动,逐步增强肌肉耐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