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视力障碍可通过视力筛查、屈光检查、眼底检查、眼位检查和视觉诱发电位检查等方法诊断。视力障碍可能与先天性白内障、屈光不正、视网膜病变、斜视或视神经发育异常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视物模糊、畏光、眼球震颤或追视困难等症状。
1、视力筛查
适用于3岁以上能配合的儿童,使用图形视力表或E字表初步评估视敏度。早产儿或高危婴儿需在6月龄开始监测,发现异常需结合屈光检查。筛查发现单眼视力差时需警惕弱视,需进一步进行遮盖试验和双眼视功能评估。
2、屈光检查
通过电脑验光或视网膜检影法检测远视、近视和散光。婴幼儿需使用睫状肌麻痹剂获得准确度数,高度远视可能提示先天性青光眼。屈光参差超过200度易导致弱视,需在3岁前进行光学矫正。
3、眼底检查
直接检眼镜可观察视盘形态及视网膜血管,排除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或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全麻下广域眼底成像适用于不配合的婴幼儿,白瞳症患儿需紧急排查视网膜母细胞瘤。
4、眼位检查
角膜映光法和遮盖去遮盖法诊断斜视类型,内斜视常合并远视需散瞳验光。眼球运动异常可能提示颅神经麻痹,需结合头颅影像学检查。间歇性外斜视需评估立体视功能损害程度。
5、视觉诱发电位
通过脑电波反应客观评估视通路功能,适用于无法表达的主观视力检测。能鉴别皮质性视力障碍与眼球病变,振幅降低提示视神经炎或脱髓鞘疾病,潜伏期延长常见于青光眼早期损害。
建议家长每半年带宝宝进行专业眼科检查,3岁前建立屈光档案。日常避免强光直射眼睛,补充含叶黄素和维生素A的食物如胡萝卜、西蓝花。发现宝宝频繁揉眼、眯眼或头位异常时需及时就医,先天性眼病在3岁前干预效果最佳。外出佩戴宽檐帽防护紫外线,阅读保持30厘米用眼距离,连续用眼不超过2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