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的并发症主要有感染、低血压、肌肉痉挛、失衡综合征等。血液透析是治疗终末期肾病的重要手段,但可能因操作或个体差异引发不良反应。
1、感染
感染是血液透析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主要由于透析过程中需要建立血管通路,增加了细菌侵入的风险。常见的感染包括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和穿刺部位感染。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局部红肿等症状。为预防感染,需严格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并监测体温变化。若发生感染,需及时使用抗生素治疗,如头孢呋辛酯片、左氧氟沙星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分散片等。
2、低血压
低血压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较为常见,可能与超滤过快、血容量不足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恶心等症状。为减少低血压发生,需控制超滤速度,调整干体重,并在透析过程中监测血压。若出现低血压,可采取头低脚高位,必要时静脉输注生理盐水。
3、肌肉痉挛
肌肉痉挛多发生在透析后期,可能与电解质紊乱、低血压或快速超滤有关。患者可能出现小腿或足部肌肉疼痛性收缩。为预防肌肉痉挛,需调整透析液钠浓度,控制超滤速度,并适当补充电解质。发生痉挛时可局部按摩或热敷,必要时使用药物如氯化钾缓释片缓解症状。
4、失衡综合征
失衡综合征多见于初次透析或透析间隔较长的患者,由于血液与脑脊液渗透压不平衡导致。患者可能出现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意识障碍。为减少失衡综合征发生,需采用渐进式透析,控制血流量和透析时间。症状明显时可使用甘露醇注射液或高渗葡萄糖溶液治疗。
血液透析患者需注意保持规律透析,控制水分和盐分摄入,避免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等。日常应监测体重变化,记录尿量,定期复查肾功能和电解质。出现不适症状如持续低血压、高热或意识改变时需及时就医。透析间期适当活动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但需避免剧烈运动。保持皮肤清洁,特别是血管通路部位,防止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