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槟榔后口腔灼烧感通常由槟榔碱刺激黏膜引起,可能伴随口腔黏膜损伤。槟榔中的生物碱会直接刺激口腔组织,导致局部充血、水肿甚至溃疡,部分人群可能出现过敏反应加重症状。
槟榔中的槟榔碱和鞣酸会与口腔黏膜蛋白质结合,破坏保护层并引发炎症反应。初期表现为舌头或颊部麻木刺痛,随后出现黏膜发红、脱皮。频繁咀嚼可能导致黏膜纤维化,出现张口受限或味觉减退。灼烧感通常在停止食用后几小时缓解,但反复刺激会延长恢复时间。口腔黏膜损伤未及时处理可能继发感染,形成白色伪膜或出血点。
过敏体质者接触槟榔后可能出现速发型超敏反应,除灼痛外还伴随唇部肿胀、皮疹。既往有口腔扁平苔藓等疾病的人群,槟榔刺激可能诱发病变区域恶化。部分劣质槟榔添加的石灰等辅料会加剧黏膜腐蚀,形成化学性烧伤。糖尿病患者口腔修复能力差,可能出现长期不愈的溃疡面。
出现持续灼烧感应立即用清水漱口,避免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可含服康复新液促进黏膜修复,使用西吡氯铵含漱液预防感染。若48小时后仍有疼痛或出现水疱,需到口腔黏膜科排查白斑等病变。长期咀嚼槟榔者应定期进行口腔癌筛查,尤其发现黏膜变硬或经久不愈溃疡时需病理检查。日常可用维生素E胶丸内容物涂抹黏膜,帮助修复受损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