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骨折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肿胀变形和活动受限。骨折通常由外伤、骨骼发育异常或病理性因素引起,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接受规范治疗。
1、局部疼痛
骨折后会出现持续性锐痛,触碰或移动患肢时疼痛加剧。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异常哭闹、拒绝他人触碰受伤部位。疼痛源于骨折端移位对周围神经的刺激及软组织损伤,常见于桡骨远端、锁骨等部位。家长需固定患肢避免二次伤害,可临时用冰袋冷敷减轻肿胀。
2、肿胀变形
骨折后2-3小时内会出现皮下淤血和明显肿胀,患处可能呈现异常弯曲或缩短。如股骨干骨折可见下肢成角畸形,青枝骨折可能出现局部隆起。肿胀由骨髓腔及周围血管破裂出血导致,需通过X线检查确认骨折线位置。家长切忌自行复位,应使用夹板或硬纸板临时固定后送医。
3、活动受限
宝宝会主动保护性制动患肢,如拒绝站立、抓握或负重。关节附近骨折可能伴有关节腔积血,表现为关节活动度显著下降。这种情况多见于肱骨髁上骨折或胫骨骨折,可能伴有异常骨擦音。家长需观察是否出现手指或脚趾苍白、发冷等血运障碍表现,此类情况需紧急处理。
发现骨折表现后应立即停止患肢活动,用硬质材料简单固定避免移位加重。转运过程中保持骨折部位高于心脏水平,可减轻肿胀。恢复期需保证钙质和维生素D摄入,适量食用牛奶、豆腐、深绿色蔬菜等。定期复查X线观察愈合情况,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渐进式康复训练,避免过早负重影响骨骼对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