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主要分为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和完全性直肠脱垂两种类型。不完全性直肠脱垂指直肠黏膜层向下移位但未脱出肛门,完全性直肠脱垂则是直肠全层脱出肛门外。
1、不完全性直肠脱垂
不完全性直肠脱垂又称为黏膜脱垂,主要表现为直肠黏膜层在排便时向下移位,但未突破肛门括约肌。常见于长期便秘、慢性腹泻或盆底肌松弛患者。症状包括排便时肛门坠胀感、黏液分泌增多,偶见少量出血。可通过肛门指检发现直肠黏膜松弛,但无全层肠壁脱出。治疗以改善排便习惯、加强盆底肌训练为主,严重时需行黏膜环切术或硬化剂注射。
2、完全性直肠脱垂
完全性直肠脱垂是直肠全层经肛门脱出,初期排便后能自行回纳,后期需手动复位。多因盆底肌群、直肠周围支持组织严重松弛导致,常见于多次分娩女性或老年患者。脱出肠管呈同心圆皱襞,可能伴随肛门失禁、溃疡出血等并发症。需通过直肠固定术、腹腔镜悬吊术等手术修复,合并肛门括约肌损伤者需同步行括约肌成形术。
直肠脱垂患者应避免久蹲久坐,保持规律排便习惯,每日进行提肛运动以增强盆底肌力。饮食需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必要时使用乳果糖口服溶液软化粪便。术后3个月内禁止负重劳动,定期复查评估恢复情况,若出现肛门疼痛、出血或再次脱垂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