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骨髓穿刺检查、免疫学检查、凝血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以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的出血性疾病,可能与免疫异常、感染、药物等因素有关,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等症状。
1、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是诊断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基础项目,通过检测外周血中血小板数量、形态及分布情况,可初步判断血小板减少程度。血小板计数低于100×10⁹/L时需警惕,若伴有红细胞或白细胞异常,可能提示其他血液系统疾病。该检查无需空腹,采血后需按压穿刺点避免出血。
2、骨髓穿刺检查
骨髓穿刺检查可明确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及成熟度,鉴别血小板生成障碍或破坏增多。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骨髓中巨核细胞常增多伴成熟障碍,而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则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检查前需评估凝血功能,术后需平卧休息防止穿刺部位出血。
3、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包括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抗核抗体谱等,有助于确定是否存在自身免疫异常。约70%原发性患者可检出血小板膜糖蛋白特异性抗体,若合并抗核抗体阳性需警惕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继发性疾病。部分医院可开展血小板生成素水平测定辅助判断血小板减少机制。
4、凝血功能检查
凝血功能检查通过检测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指标,排除凝血因子缺乏导致的出血倾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凝血功能通常正常,若出现异常需考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或肝病等并发症。检查前应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
5、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或CT检查可用于评估脾脏大小,脾功能亢进是血小板破坏增多的常见原因。儿童患者需重点排查病毒感染相关征象,成人患者若发现淋巴结肿大需警惕淋巴增殖性疾病。对于颅内出血高风险患者,头部CT可及时评估危急并发症。
确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后,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使用软毛牙刷减少牙龈出血风险。饮食宜选择易消化、富含维生素C和优质蛋白的食物如西蓝花、鱼肉等,避免过硬、过热食物损伤口腔黏膜。定期监测血小板计数,出现头痛、视物模糊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治疗期间严格遵医嘱用药,禁止自行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