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胆管炎的症状主要有右上腹疼痛、黄疸、发热寒战、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反流性胆管炎通常由胆管梗阻、细菌感染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肝功能异常、胆汁淤积等表现。
1、右上腹疼痛
右上腹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是典型表现,疼痛可能向右肩背部放射。胆管炎症刺激或胆道压力增高导致疼痛,常见于进食油腻食物后加重。部分患者伴有腹部压痛或反跳痛,严重时可出现肌紧张。
2、黄疸
胆汁排泄受阻时会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尿液呈浓茶色,粪便呈陶土色。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巩膜最先出现黄染,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伴随皮肤瘙痒。黄疸程度与胆管梗阻严重性相关。
3、发热寒战
细菌感染引起的胆管炎会出现弛张热,体温可达39-40摄氏度,伴随畏寒或寒战。发热多呈间歇性,与胆道内压力变化相关。严重感染可能引发败血症,出现意识模糊等全身症状。
4、恶心呕吐
胆汁反流刺激胃肠黏膜可引起恶心呕吐,呕吐物可能含有胆汁。消化道症状常在腹痛后出现,进食后加重。长期呕吐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出现乏力、心悸等表现。
5、皮肤瘙痒
胆汁酸盐沉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好发于手掌、足底等部位。瘙痒程度与黄疸严重程度不一定相关,夜间可能加重影响睡眠。抓挠可能导致皮肤破损或继发感染。
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避免进食高脂食物加重胆道负担。治疗期间需保持规律作息,遵医嘱完成抗感染疗程。定期复查肝功能及腹部超声,监测病情变化。急性发作时应禁食并卧床休息,必要时进行静脉营养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