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热痹与痛风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病因、症状及治疗方式上。风湿热痹是链球菌感染后引发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游走性关节肿痛伴发热;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导致尿酸沉积引发的晶体性关节炎,以夜间突发单关节剧痛为特征。两者在发病机制、受累关节特点及实验室检查指标上存在显著差异。
1、病因差异
风湿热痹由A组β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触发,机体产生抗链球菌抗体后攻击自身组织,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痛风源于体内嘌呤代谢异常,长期高尿酸血症使单钠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腔,诱发局部炎症反应。前者具有感染后1-4周的潜伏期,后者常与肥胖、饮酒等代谢综合征因素相关。
2、症状特点
风湿热痹多表现为膝、踝等大关节的对称性、游走性肿痛,可伴有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及心脏炎。痛风典型发作多见于第一跖趾关节,呈刀割样剧痛,局部皮肤发红发亮,症状多在24小时内达峰。两者均可反复发作,但风湿热痹更易遗留心脏瓣膜损害。
3、实验室检查
风湿热痹患者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体升高,C反应蛋白和血沉显著增快。痛风发作期血尿酸水平可能正常,但关节液穿刺可见针状负性双折光晶体,双能CT能特异性显示尿酸盐沉积。两者白细胞计数均可升高,但痛风常伴更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增多。
4、治疗原则
风湿热痹需用苄星青霉素根除链球菌感染,急性期配合阿司匹林片抗炎,严重心脏炎需用泼尼松片。痛风急性期用秋水仙碱片或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控制炎症,缓解期需长期服用非布司他片或苯溴马隆胶囊促进尿酸排泄,两者均需预防复发。
5、预后管理
风湿热痹患者需定期监测心脏超声,预防风湿性心脏病进展,建议每3个月注射长效青霉素。痛风患者应控制每日嘌呤摄入量低于150mg,避免饮酒及高果糖饮料,维持血尿酸水平在300μmol/L以下可减少晶体沉积。
日常需注意关节保暖避寒,风湿热痹患者运动后出现心悸气促应及时就医。痛风患者发作期应抬高患肢,急性期24小时后可热敷缓解疼痛。两者均需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调整剂量,定期复查相关指标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