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道流水可通过保持耳道干燥、使用药物、手术治疗等方式改善。耳道流水可能与外耳道炎、中耳炎、鼓膜穿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道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1、保持耳道干燥
耳道流水时需避免耳道进水,洗澡或游泳时可用防水耳塞保护。日常可用干净棉签轻轻擦拭外耳道分泌物,但不可深入耳道以免损伤。潮湿环境可能加重症状,保持耳部干燥有助于缓解不适。若因过敏导致耳道分泌物增多,需远离过敏原并减少抓挠。
2、使用药物
细菌性外耳道炎可遵医嘱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盐酸洛美沙星滴耳液等抗生素药物。真菌感染引起的耳道流水可使用克霉唑滴耳液。伴有明显炎症时可能需要口服头孢克肟分散片、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等药物。使用滴耳液前需清洁耳道,药物温度应接近体温以免刺激。
3、手术治疗
慢性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或胆脂瘤形成时,可能需行鼓室成形术或乳突根治术。外伤性鼓膜穿孔若长期不愈也可考虑手术修补。术后需定期换药并避免用力擤鼻,防止伤口感染。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短暂眩晕,通常1-2周内可自行缓解。
耳道流水期间应避免辛辣刺激性饮食,减少烟酒摄入。睡眠时可抬高头部促进耳部分泌物引流。不要自行掏耳或使用偏方处理,若出现发热、剧烈头痛、面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日常注意增强体质,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擤鼻时需单侧交替进行避免压力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