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及黏液脓血便。该病由志贺菌感染引起,典型症状可分为早期表现、进展期症状和严重并发症。
1.早期表现
发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低热或中度发热,体温可达38-39摄氏度,伴有全身乏力、食欲减退。腹痛多位于下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排便前加重。腹泻初期为稀便或水样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此时粪便中可能带有少量黏液,但尚未出现明显脓血。
2.进展期症状
随着病情发展,腹泻次数显著增加,每日可达20-30次,粪便量减少且性状改变为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明显,表现为便意频繁但排便不畅。腹痛持续存在且程度加重,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如口渴、尿量减少。体温可能持续升高,儿童患者易出现高热惊厥。粪便检查可见大量白细胞、红细胞及吞噬细胞。
3.肠道病变
志贺菌主要侵袭结肠黏膜,导致肠黏膜充血水肿、浅表溃疡形成。内镜下可见肠黏膜弥漫性充血,散在点状或片状出血灶,表面覆盖黄白色脓性分泌物。严重者可能出现假膜性肠炎,溃疡可深达肌层。这些病理改变是产生黏液脓血便的直接原因。
4.中毒型表现
少数患者可能发展为中毒型菌痢,起病急骤,高热可达40摄氏度以上,迅速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烦躁不安、惊厥、意识障碍。腹泻症状可能不明显,但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可发生感染性休克。此类型多见于儿童,病情凶险,需紧急救治。
5.慢性迁延期
未经规范治疗或免疫力低下者可能转为慢性,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持续超过2个月。粪便常带有黏液,偶见脓血,伴有间歇性低热、营养不良。肠黏膜长期炎症可能导致肠功能紊乱,部分患者出现肠息肉或肠狭窄等并发症。
细菌性痢疾患者需注意隔离消毒,粪便要用含氯消毒剂处理。饮食应选择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避免牛奶等可能加重腹泻的食品。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可使用口服补液盐。出现持续高热、意识改变、少尿等严重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恢复期应继续遵医嘱完成抗生素疗程,避免转为慢性或带菌状态。日常需加强手卫生,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防止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