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更年期通常发生在45-55岁之间,是卵巢功能逐渐衰退至完全停止的生理过渡期。更年期的界定主要依据月经变化、激素水平波动及典型症状,可分为围绝经期、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三个阶段。
1、围绝经期
围绝经期一般始于40岁后,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但未完全停止。此阶段雌激素水平开始波动下降,可能出现潮热、盗汗、情绪波动等早期症状。卵巢储备功能减退导致卵泡数量减少,但仍有偶发排卵可能。此阶段可持续2-8年,是更年期进程的起始标志。
2、绝经过渡期
绝经过渡期以末次月经为起点,需连续12个月无月经来潮方可确认。我国女性平均绝经年龄为49.3岁,80%发生在44-54岁。此阶段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易引发骨质疏松、心血管风险上升及泌尿生殖道萎缩。典型症状包括睡眠障碍、阴道干涩和关节疼痛,症状严重程度存在个体差异。
3、绝经后期
绝经后期指末次月经后的人生阶段,持续至生命终结。此时卵巢功能完全衰竭,雌激素维持在低水平。长期低雌激素状态可能加速骨质流失,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合理激素替代治疗可改善生活质量,但需严格评估适应症与禁忌症,治疗窗口期为绝经10年内或年龄小于60岁。
4、提前绝经
40岁前绝经属于卵巢早衰,发生率约1-2%。可能与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疾病或医源性卵巢损伤有关。这类人群需重点关注心血管和骨骼健康,建议定期检测骨密度和血脂水平。对于有生育需求者,可考虑卵子冷冻或供卵等辅助生殖技术。
5、晚发绝经
55岁后仍未绝经者属晚发绝经,可能与遗传因素、肥胖或雌激素分泌肿瘤相关。虽然骨质流失较慢,但子宫内膜长期受雌激素刺激可能增加癌变风险。建议每年进行妇科检查,重点关注子宫内膜厚度和乳腺健康,必要时行诊断性刮宫排除病变。
更年期管理需采取综合措施,每日保证800-1000毫克钙摄入,配合维生素D3促进钙吸收。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等负重运动有助于维持骨密度。大豆异黄酮等植物雌激素可缓解轻度潮热,严重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等激素药物。定期进行乳腺钼靶和骨密度检测,建立健康档案跟踪身体变化。保持规律作息和积极社交,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帮助适应生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