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下间隙感染引起的发烧牙疼可通过抗感染治疗、脓肿引流、镇痛处理、口腔清洁、营养支持等方式缓解。颌下间隙感染通常由牙源性感染、局部创伤、免疫力低下、邻近组织炎症扩散、病原微生物侵袭等原因引起。
1、抗感染治疗
颌下间隙感染多由细菌感染导致,需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常用药物包括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头孢克肟分散片、甲硝唑片等。感染严重时需静脉输注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用药期间需观察体温变化及局部肿胀消退情况,避免自行调整药量。
2、脓肿引流
若形成颌下脓肿,可能需手术切开引流。医生会在局麻下切开肿胀部位排出脓液,放置引流条促进愈合。术后需每日换药,配合抗生素治疗。脓肿未及时处理可能导致感染扩散至颈部深层间隙,引发更严重的并发症如纵隔感染。
3、镇痛处理
牙疼和肿胀可遵医嘱使用布洛芬缓释胶囊、对乙酰氨基酚片等药物缓解疼痛。局部可配合冷敷减轻肿胀,每次冷敷15-20分钟,间隔1小时重复。避免使用过热食物或敷料刺激患处,疼痛持续加重需及时复诊排除骨髓炎等并发症。
4、口腔清洁
感染期间需加强口腔护理,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每日3-4次。刷牙时避开肿胀部位,选择软毛牙刷轻柔清洁。餐后及时清除食物残渣,避免感染灶扩大。糖尿病患者需特别注意血糖控制,高血糖环境易加重感染。
5、营养支持
急性期选择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米汤、蒸蛋羹等,避免过硬食物刺激患处。适量补充维生素C片和复合维生素B片,帮助黏膜修复。保证每日饮水量,发热时适当增加电解质摄入。恢复期可逐步添加高营养食物如鱼肉泥、蔬菜泥促进组织修复。
颌下间隙感染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剧烈活动加重肿胀。监测体温变化,持续发热超过3天或出现呼吸困难、颈部僵硬等症状需立即就医。愈后应定期口腔检查,及时治疗龋齿、牙周炎等病灶牙,保持口腔卫生可有效预防复发。恢复期间禁止吸烟饮酒,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影响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