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胃癌可通过内镜下切除、外科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方式治疗。早期胃癌通常由幽门螺杆菌感染、长期胃黏膜损伤、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胃部慢性疾病等原因引起。
1、内镜下切除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适用于病灶局限在黏膜层的早期胃癌。通过内镜直接切除病变组织,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需定期复查胃镜监测复发,同时配合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内镜治疗对患者胃肠功能影响较小,但要求病灶无淋巴结转移且分化程度较好。
2、外科手术
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或全胃切除术适用于浸润至黏膜下层的早期病例。手术需切除病灶及区域淋巴结,根据肿瘤位置选择不同术式。术后可能出现反流、营养不良等并发症,需长期补充维生素B12和铁剂。手术治愈率较高,但会永久性改变消化道结构。
3、化疗
辅助化疗常用奥沙利铂注射液、卡培他滨片、替吉奥胶囊等药物组合,用于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化疗可杀灭潜在转移灶,降低复发概率。治疗期间需监测骨髓抑制和胃肠道反应,可能出现恶心、脱发等副作用。化疗方案需根据病理分期和分子检测结果个体化制定。
4、靶向治疗
针对HER2阳性患者可使用曲妥珠单抗注射液联合化疗方案。靶向药物能精准作用于肿瘤特异性靶点,抑制癌细胞生长。治疗前需进行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确认靶点,用药期间需定期评估心脏功能。靶向治疗毒副作用相对较小,但可能出现皮疹或腹泻等反应。
早期胃癌患者治疗后需终身随访,建议每3-6个月进行肿瘤标志物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日常应保持规律饮食,避免腌制、熏烤食物,戒烟限酒。适当补充优质蛋白和维生素,可选用鱼肉、蛋类及新鲜蔬菜水果。术后患者宜少食多餐,进食后保持直立位30分钟。出现不明原因消瘦或黑便时应及时复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