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有呕血、黑便和失血性休克,其中呕血、持续黑便和意识改变需紧急处理。急性消化道出血通常由消化性溃疡、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胃黏膜病变等因素引起,可能伴随腹痛、头晕、心悸等症状。
1、呕血
呕血是急性消化道出血的典型表现,血液可呈鲜红色或咖啡渣样。呕血通常提示出血部位在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上段,出血量较大时可能伴随恶心、上腹不适。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常表现为大量鲜红色呕血,消化性溃疡出血多为咖啡渣样呕吐物。患者出现呕血时应立即禁食,保持侧卧位避免误吸,并尽快就医。
2、黑便
黑便指排出柏油样黑色发亮的大便,是血液在肠道内消化后的特征性表现。少量出血可能仅表现为大便隐血阳性,大量出血时会出现稀薄黑便。持续黑便或便血量增加提示活动性出血未控制,需警惕失血加重。患者应记录便血次数和量,避免服用阿司匹林等可能加重出血的药物。
3、失血性休克
失血性休克表现为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和意识模糊,是急性消化道出血最危险的并发症。休克早期可能出现烦躁不安,后期可发展为嗜睡甚至昏迷。出现休克症状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快速补液,同时准备输血治疗。老年患者和肝硬化患者更易发生休克,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呕血时头偏向一侧。在出血停止24-48小时后可开始少量流质饮食,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恢复期应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和酒精,规律服用抑酸药物。有肝硬化病史者需限制蛋白质摄入,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复查血常规和便隐血,出现头晕、心悸等贫血症状及时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