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卧床休息、对症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以及并发症防治。病毒性心肌炎通常由柯萨奇病毒、腺病毒等感染引起,临床表现为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
1、卧床休息
急性期需严格卧床休息2-4周,减轻心脏负荷。恢复期应避免剧烈运动3-6个月,防止病情反复。卧床期间可进行被动肢体活动预防血栓形成,心功能稳定后逐步增加活动量。
2、对症支持治疗
针对发热使用布洛芬混悬液等解热镇痛药,心律失常可选用盐酸胺碘酮片或酒石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心功能不全者需限制钠盐摄入,必要时给予呋塞米片利尿减轻心脏前负荷。
3、抗病毒治疗
发病早期可试用利巴韦林颗粒或阿昔洛韦片进行抗病毒治疗,但需在明确病原体后针对性用药。干扰素α2b注射液对部分肠道病毒感染可能有效,需监测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4、免疫调节治疗
重症患者可短期使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注射液抑制过度免疫反应。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适用于暴发性心肌炎,能中和自身抗体。需注意激素可能加重病毒复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5、并发症防治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需安装临时心脏起搏器,心源性休克使用多巴酚丁胺注射液维持循环。血栓栓塞高危患者应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同时监测凝血功能。
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康复期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3克,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胸肉。避免寒冷刺激和情绪激动,保证充足睡眠。恢复运动前需经动态心电图和心脏超声评估,循序渐进增加有氧运动强度。定期复查心肌酶谱和心功能指标,发现异常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