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睡眠障碍通常由褪黑素分泌减少、慢性疾病影响、心理因素等原因引起。睡眠障碍可能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浅、早醒等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并针对性干预。
1、褪黑素分泌减少
随着年龄增长,松果体功能减退导致褪黑素分泌量下降。褪黑素是调节昼夜节律的关键激素,其不足会直接延迟睡眠onset时间并缩短深睡眠周期。典型表现为夜间清醒次数增多、清晨易早醒且难以再次入睡。可通过调整作息规律、白天增加光照暴露帮助改善,严重者可遵医嘱使用褪黑素片等补充剂。
2、慢性疾病影响
高血压、糖尿病、慢性疼痛等基础疾病常伴随睡眠障碍。心血管疾病患者夜间胸闷气促可能频繁觉醒,骨关节炎的疼痛会干扰睡眠连续性,前列腺增生导致的夜尿增多也会破坏睡眠结构。这类情况需优先控制原发病,如使用盐酸曲马多缓释片缓解疼痛,或配合坦索罗辛胶囊改善排尿症状。
3、心理因素
退休后社会角色转变、独居孤独感等易引发焦虑抑郁情绪,持续的心理应激会过度激活交感神经,导致入睡时难以放松。部分老人会出现睡前反复思考问题的反刍思维,伴随心悸、出汗等躯体化症状。建议通过正念冥想、日间社交活动调节情绪,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劳拉西泮片等抗焦虑药物。
建议老年人保持卧室环境安静黑暗,晚餐避免高脂难消化食物,午后限制咖啡因摄入。白天可进行30分钟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但睡前3小时应停止活动。若调整生活方式后症状未缓解,需到神经内科或睡眠专科完善多导睡眠监测,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器质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