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麻痹主要表现为腹胀、腹痛、呕吐和停止排便排气四个核心症状。肠麻痹通常由胃肠动力障碍、电解质紊乱、术后并发症或药物副作用等因素引起,可分为功能性肠麻痹和器质性肠麻痹两类。
1、腹胀
腹胀是肠麻痹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腹部膨隆且触诊呈鼓音。由于肠道蠕动减弱或消失,气体和液体在肠腔内积聚导致腹围增大。患者常自觉腹部胀满不适,严重时可影响呼吸运动。功能性肠麻痹引起的腹胀可通过热敷、禁食和胃肠减压缓解,器质性肠麻痹需针对原发病治疗。
2、腹痛
腹痛多表现为全腹持续性隐痛或钝痛,肠鸣音明显减弱或消失。肠道平滑肌麻痹导致肠内容物滞留,肠管扩张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疼痛。电解质紊乱引起的肠麻痹可能伴随肌肉抽搐痛,术后肠麻痹常见切口牵涉痛。轻度疼痛可尝试改变体位缓解,持续剧烈腹痛需排除肠梗阻等急腹症。
3、呕吐
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样液体,严重时可出现粪样呕吐。肠道动力障碍导致内容物反流,胃排空受阻引发反射性呕吐。代谢性酸中毒或尿毒症引起的肠麻痹呕吐频繁,可能伴有脱水表现。暂时禁食并保持半卧位可减少呕吐,反复呕吐需警惕电解质失衡。
4、停止排便排气
肠麻痹患者通常超过24小时无自主排便排气,直肠指检可见空虚征象。肠道蠕动功能丧失使粪便无法向下推进,腹部X线显示肠管广泛积气。脊髓损伤导致的神经源性肠麻痹排便障碍可持续数周,需配合灌肠或人工取便。功能性肠麻痹恢复排气是病情好转的重要标志。
肠麻痹患者应保持半卧位减轻腹胀,初期需禁食禁水并通过静脉补充营养。恢复期从流质饮食逐渐过渡,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食物。每日记录腹围变化和排气情况,适当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若症状持续超过48小时或出现发热、便血等表现,需立即就医排除肠缺血、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长期卧床者需定期翻身预防压疮,术后患者应尽早下床活动刺激胃肠功能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