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炎和外耳道疖肿的区别主要在于病因、症状表现及治疗方式。外耳道炎是外耳道皮肤的弥漫性炎症,通常由细菌或真菌感染引起;外耳道疖肿则是外耳道毛囊或皮脂腺的局限性化脓性感染,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导致。
1、病因差异
外耳道炎常因挖耳、游泳进水或过敏反应导致皮肤屏障破坏,引发细菌或真菌感染,常见病原体为铜绿假单胞菌和曲霉菌。外耳道疖肿多因毛囊堵塞合并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局部卫生不良或免疫力下降有关。
2、症状特点
外耳道炎表现为耳道弥漫性红肿、瘙痒及浆液性分泌物,严重时可出现听力减退。外耳道疖肿以剧烈跳痛为主,触碰耳屏或牵拉耳廓时疼痛加剧,疖肿成熟后可见黄色脓头,通常无听力影响。
3、体征区别
外耳道炎检查可见整个耳道皮肤充血肿胀,表面可能有糜烂或脱屑。外耳道疖肿表现为局限性隆起,周围充血明显,脓肿形成后可见波动感,位置多在外耳道外1/3处。
4、治疗方式
外耳道炎需清洁耳道后使用氧氟沙星滴耳液、克霉唑乳膏等抗感染药物,严重者口服头孢克洛分散片。外耳道疖肿早期可用鱼石脂软膏外敷,成熟后需切开引流,配合口服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
5、并发症风险
外耳道炎可能扩散引起中耳炎或耳周蜂窝织炎。外耳道疖肿可能发展为耳廓软骨膜炎,反复发作可能形成外耳道狭窄。两者均需避免挤压,防止感染扩散。
保持耳道干燥清洁是预防两类疾病的关键。避免使用尖锐物品掏耳,游泳时可佩戴防水耳塞。出现耳痛、流脓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外耳道疖肿患者切忌自行挑破疖肿。饮食宜清淡,限制辛辣刺激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症状缓解后仍需遵医嘱完成疗程,防止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