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耳朵下方出现按压疼痛的包块可能与淋巴结炎、皮脂腺囊肿、腮腺炎、耳周脓肿或外伤血肿有关。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后针对性治疗。
1、淋巴结炎
耳周淋巴结感染常由细菌或病毒引起,表现为黄豆至蚕豆大小的硬结,伴随红肿热痛。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龋齿或头皮炎症有关。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等抗生素,配合局部热敷缓解症状。家长需监测孩子体温变化,避免挤压肿块。
2、皮脂腺囊肿
皮脂腺堵塞形成的囊肿继发感染时会出现触痛性包块,表面可能发红。常见于油性皮肤儿童,与清洁不足或激素变化相关。感染期需使用莫匹罗星软膏等外用药,严重者需行囊肿切除术。家长应指导孩子保持耳后皮肤清洁,勿自行挑破囊肿。
3、流行性腮腺炎
腮腺病毒感染导致耳垂下方弥漫性肿胀,咀嚼时疼痛加剧,可能伴随发热。具有传染性,需隔离治疗。临床常用利巴韦林颗粒抗病毒,配合板蓝根冲剂辅助治疗。家长要给孩子准备流质饮食,避免酸性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4、耳周脓肿
毛囊或皮脂腺严重感染可形成脓腔,表现为波动感肿块,疼痛明显。多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需切开引流并口服头孢丙烯颗粒。家长发现孩子耳部有疖肿时,应避免热敷以防感染扩散,及时就医处理。
5、外伤血肿
耳部磕碰后形成的皮下血肿初期有压痛,后期可能机化变硬。需与医生排除骨折风险,早期可冷敷减轻肿胀。若血肿较大可能需要穿刺抽吸,配合云南白药气雾剂消肿化瘀。家长需检查孩子活动环境,消除安全隐患。
日常护理中,家长应每日观察包块大小、质地变化,记录疼痛程度和伴随症状。保持孩子耳周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或压迫患处。饮食宜清淡,多补充维生素C增强免疫力。若出现包块迅速增大、持续高热、拒食或精神萎靡等情况,须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间避免剧烈运动,按医嘱定期复诊评估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