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鼻腔有异物可能导致鼻塞、感染、黏膜损伤等危害,可通过观察症状、使用镊子取出、就医处理等方式解决。鼻腔异物通常由玩耍时误塞、进食呛入、外伤残留等原因引起。
1、鼻塞
异物阻塞鼻腔会导致呼吸不畅,婴幼儿可能表现为烦躁哭闹、张口呼吸。家长可用手电筒观察异物位置,若为柔软棉絮类可用圆头镊子轻柔夹取。避免使用尖锐工具,防止将异物推向深处。若异物为纽扣电池等腐蚀性物品,需立即就医。
2、感染风险
植物种子或食物残渣可能引发鼻腔炎症,出现脓性分泌物伴发热。家长发现宝宝频繁揉鼻、流黄涕时,可用生理盐水喷雾湿润鼻腔。禁止强行掏挖,防止造成黏膜撕裂。需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克洛干混悬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颗粒时,应严格遵医嘱。
3、黏膜损伤
尖锐物品如玩具零件可能划伤鼻甲,导致反复鼻出血。出血时可让宝宝低头,捏住鼻翼压迫止血。鼻腔内生物如蛔虫移行需通过鼻内镜取出,伴有咳嗽需排查气管异物。黏膜修复期间可使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
4、窒息危险
小型异物可能坠入气道引发窒息,表现为突然呛咳、面色青紫。家长应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同时呼叫急救。预防措施包括避免给3岁以下儿童玩直径小于3厘米的玩具,坚果类食物应研磨后食用。
5、心理创伤
强行取出异物可能造成儿童恐惧,表现为抗拒检查、夜间惊醒。操作前可用玩具分散注意力,处理时保持动作轻柔。反复鼻腔异物需排除异食癖等行为异常,必要时进行心理行为干预。
日常需将小物件存放在儿童无法触及的位置,玩耍时注意看护。定期检查玩具零件牢固性,教育大龄儿童勿将物品塞入鼻腔。发现异物残留超过2小时、伴随出血或呼吸困难时,须立即前往耳鼻喉科急诊。护理期间保持室内湿度,避免用力擤鼻,饮食宜选择温凉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