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脂肪肝主要有生活干预、中药调理、针灸疗法、推拿按摩、拔罐疗法等方法。脂肪肝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痰湿内蕴等因素有关,需结合个体情况选择干预方式。
1、生活干预
调整饮食结构是基础干预手段,减少高脂高糖食物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及全谷物比例。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每日保持30分钟以上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长期饮酒者需严格戒酒,肥胖患者需控制体重在合理范围。
2、中药调理
山楂化滞丸可消食化积改善脂质代谢,适用于食积型脂肪肝伴腹胀症状。茵陈蒿汤能清热利湿退黄,针对湿热蕴结型出现口苦尿黄者。血脂康胶囊含红曲等成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适合气滞血瘀型患者。使用前需经中医师辨证,避免自行用药。
3、针灸疗法
选取足三里、丰隆等穴位可健脾祛湿,中脘、天枢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电针刺激肝俞、胆俞等背俞穴能促进肝脏微循环。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疗程,对轻度脂肪肝效果显著。皮肤感染或凝血功能障碍者禁用。
4、推拿按摩
沿肋弓缘推抹肝经循行部位,配合点按期门、章门等穴位疏肝理气。腹部顺时针摩腹手法可促进消化功能,减少脂肪堆积。每日自行按摩15分钟,需避开饭后1小时内操作。急性肝炎发作期不宜采用此法。
5、拔罐疗法
在背部膀胱经走罐可疏通经络,配合肝俞、脾俞留罐10分钟改善代谢。闪罐法作用于腹部带脉区域有助于消除内脏脂肪。治疗间隔48小时以上,皮肤破损或体质虚弱者慎用。需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烫伤。
中医治疗需坚持3个月以上方能显效,期间定期复查超声和肝功能。配合低脂饮食及有氧运动可增强疗效,避免进食动物内脏及油炸食品。出现转氨酶持续升高或黄疸时应及时就医,必要时联合西医治疗。保持情绪舒畅有助于肝气调达,建议通过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辅助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