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肠梗阻可通过术后早期活动、饮食调整、避免腹部手术史、控制炎症、定期复查等方式预防。粘连性肠梗阻通常由腹部手术、腹腔感染、腹部外伤、腹部放疗、先天性因素等原因引起。
1、术后早期活动
腹部手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减少肠管粘连概率。术后6-12小时可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翻身、坐起等被动活动,24小时后逐步尝试床边站立和短距离行走。早期活动能改善腹腔血液循环,防止纤维蛋白沉积形成粘连带。但需避免剧烈运动,活动强度以不引起伤口疼痛为度。
2、饮食调整
术后恢复期应遵循流质-半流质-软食-普食的渐进式饮食原则。初期选择米汤、藕粉等低渣流食,逐步过渡到稀粥、烂面条等半流质。恢复普食后需保持高纤维饮食,每日摄入西蓝花、燕麦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300-500克,同时保证2000毫升以上饮水量。避免一次性进食过多或食用糯米、柿子等易致肠梗阻的食物。
3、避免腹部手术史
反复腹部手术会显著增加腹膜粘连风险。非必要情况下应尽量避免剖腹探查等有创操作,优先选择腹腔镜等微创手术方式。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者再次手术时,可考虑使用透明质酸钠等防粘连材料。妇科手术、阑尾切除术等常见腹部手术均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4、控制炎症
及时治疗腹腔内感染性疾病如盆腔炎、阑尾炎等,可减少炎性渗出导致的肠管黏连。对于结核性腹膜炎等慢性炎症,需规范使用异烟肼片、利福平胶囊等抗结核药物完成全程治疗。术后出现发热、腹痛等感染症状时,应尽早使用头孢呋辛酯片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5、定期复查
腹部手术后3-6个月应进行超声或CT检查评估腹腔情况。出现慢性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预警症状时,需及时行消化道造影检查。对于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高危人群,建议每年进行1次腹部影像学随访。发现早期粘连迹象时可尝试肠梗阻导管等非手术治疗。
预防粘连性肠梗阻需建立长期健康管理意识,保持每日30分钟以上步行等适度运动,避免暴饮暴食和便秘。术后3个月内禁止提重物等增加腹压的行为,咳嗽时用手按压伤口部位。出现阵发性腹痛、呕吐、停止排气等肠梗阻典型症状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处理。日常可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具体手法为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脐周,每次5-10分钟,每日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