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性皮炎后起水泡可通过冷敷、外用药物、避免搔抓、保持皮肤清洁、及时就医等方式处理。接触性皮炎通常由过敏原刺激、化学物质接触、物理摩擦、微生物感染、免疫异常等原因引起。
1、冷敷
使用干净毛巾包裹冰块或冷水浸湿纱布,轻轻敷于水泡处5-10分钟,每日重复2-3次。冷敷能收缩血管,缓解局部红肿热痛,减少组织液渗出。避免直接冰敷或时间过长,防止冻伤。若水泡已破损,需先消毒再冷敷。
2、外用药物
遵医嘱使用炉甘石洗剂、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莫匹罗星软膏等药物。炉甘石洗剂适用于未破溃水泡,可收敛止痒;糖皮质激素乳膏能减轻炎症反应;抗生素软膏预防继发感染。禁用强效激素或自行刺破水泡。
3、避免搔抓
修剪指甲并佩戴棉质手套,减少机械刺激导致水泡破裂。瘙痒明显时可口服氯雷他定片缓解。搔抓会扩大皮损面积,增加细菌感染风险,可能遗留色素沉着或瘢痕。
4、保持清洁
用生理盐水或温和无皂基清洁剂冲洗患处,轻柔拍干后涂抹医用凡士林。避免使用酒精、碘伏等刺激性消毒剂。穿着宽松纯棉衣物,减少汗液浸润与摩擦。
5、及时就医
若水泡范围超过掌心大小、伴随发热或脓液渗出,需就诊皮肤科。可能需行疱液细菌培养,严重者需口服泼尼松片或静脉注射抗生素。延迟处理可能导致蜂窝织炎或全身过敏反应。
接触性皮炎水泡期应暂停使用化妆品及洗涤剂,避免接触橡胶、金属镍等常见致敏原。每日观察水泡变化,未缓解时需复查调整用药。恢复期可补充维生素C与锌制剂促进皮肤修复,但须与用药间隔2小时以上。急性期饮食宜清淡,限制海鲜、酒精等易致敏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