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禽流感病毒可以传染,主要通过接触感染禽类或其分泌物传播。人类感染概率较低,但免疫功能低下或密切接触禽类者风险较高。
禽流感病毒的自然宿主是野生水禽,家禽接触病毒后可能成为中间宿主。病毒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粪便等污染环境,人类接触受污染的物品或直接接触病禽可能感染。活禽市场、养殖场工作人员因长期暴露于禽类环境,感染风险相对较高。病毒在人际间传播能力有限,目前尚未发现持续人传人的证据,但病毒变异可能导致传播能力改变。
免疫功能受损人群如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感染后易发展为重症。部分基因型病毒对哺乳动物细胞亲和力增强,可能增加跨种传播风险。实验室操作不当也可能导致职业暴露,需在生物安全三级以上实验室处理病毒样本。禽类疫苗接种率低的地区暴发风险更高,候鸟迁徙可能造成病毒远距离传播。
接触禽类后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告知医生暴露史。处理禽肉时需生熟分开,65℃以上温度烹饪可灭活病毒。禽类从业人员应穿戴防护装备,定期对养殖场所消毒。出现禽类异常死亡应及时报告动物防疫部门,避免接触病死禽。目前针对禽流感的H5N1、H7N9等亚型疫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