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性脑积水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腰椎穿刺引流、调整体位、控制原发病及定期监测。交通性脑积水是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但吸收功能尚存的一种类型,保守治疗适用于病情稳定、无急性颅高压症状的患者。
1、药物治疗
乙酰唑胺片可通过抑制碳酸酐酶减少脑脊液分泌,适用于轻中度脑积水。甘露醇注射液能短期缓解颅高压症状,但需注意电解质紊乱风险。呋塞米片可与乙酰唑胺联用增强脱水效果。药物治疗需严格监测肾功能及电解质,长期使用可能需补充钾剂。
2、腰椎穿刺引流
对脑脊液压力超过200mmH₂O者,采用定期腰椎穿刺释放脑脊液可临时降低颅内压。每次引流20-30ml,间隔3-7天重复操作。需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感染,穿刺后平卧6小时预防低颅压头痛。该方法适用于暂时无法手术的过渡期治疗。
3、体位调整
保持头高30度体位有助于促进脑脊液回流,夜间使用楔形枕维持姿势。避免突然低头或弯腰动作,减少Valsalva动作如用力排便。体位管理需配合腹带使用预防直立性低血压,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
4、原发病控制
继发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需控制血压和脑血管痉挛,使用尼莫地平片改善脑灌注。感染性脑积水需足疗程使用注射用头孢曲松钠等抗生素。肿瘤压迫引起者需配合放疗或化疗缩小病灶。原发病未控制时保守治疗效果有限。
5、定期监测
每3个月复查头颅CT评估脑室变化,出现头痛加重、视物模糊等颅高压症状需及时就诊。儿童患者需每月测量头围,认知功能评估选用MMSE量表。监测应包括眼底检查视乳头水肿情况,必要时进行腰椎穿刺测压。
保守治疗期间应限制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内,避免摄入过咸食物。睡眠时保持侧卧位促进脑脊液循环,日常活动避免剧烈运动及高空作业。若出现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颅高压表现,应立即就医评估手术指征。定期随访中需关注步态异常、尿失禁等正常压力脑积水的特征性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