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炎通常由感染性病原体、饮食不当、药物刺激等原因引起。急性肠炎可能与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食物过敏、药物不良反应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
1、细菌感染
细菌感染是急性肠炎的常见原因,主要由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大肠杆菌等致病菌引起。这些细菌通过污染的食物或水源进入人体,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导致肠黏膜炎症反应。患者可能出现水样便或黏液脓血便,伴有明显腹痛和里急后重感。治疗需根据病原学检查结果,遵医嘱使用诺氟沙星胶囊、盐酸环丙沙星片、蒙脱石散等药物。
2、病毒感染
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急性肠炎,这类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病毒性肠炎常见于儿童,表现为突发水样腹泻、低热和全身乏力,病程具有自限性。治疗以补液和电解质平衡为主,可遵医嘱使用口服补液盐散、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消旋卡多曲颗粒等药物缓解症状。
3、寄生虫感染
阿米巴原虫、贾第鞭毛虫等寄生虫感染可引起特殊类型的急性肠炎。寄生虫通过污染的水源或食物传播,在肠道内寄生并破坏肠黏膜。患者可能出现慢性腹泻与急性发作交替,粪便中可见黏液或血丝。确诊需通过粪便检查,治疗需遵医嘱使用甲硝唑片、替硝唑片、双碘喹啉片等抗寄生虫药物。
4、食物过敏
部分人群食用海鲜、坚果、乳制品等致敏食物后,可能发生过敏性肠炎。食物中的过敏原诱发肠道黏膜免疫反应,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介质释放。患者常在进食后出现腹痛、腹泻、皮肤瘙痒等症状。治疗需立即停止摄入过敏原,遵医嘱使用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蒙脱石散等药物。
5、药物不良反应
非甾体抗炎药、抗生素等药物可能直接刺激肠黏膜或破坏肠道菌群平衡,引发药物性肠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可能导致难辨梭菌过度生长,出现伪膜性肠炎。患者用药后出现腹泻需及时就医,治疗包括停用致病药物,遵医嘱使用酪酸梭菌活菌散、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蒙脱石散等药物调节肠道菌群。
急性肠炎患者应注意休息并补充足够水分,腹泻期间选择米汤、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食用高脂、高纤维及刺激性食物。注意食品卫生,饭前便后洗手,避免进食生冷或未彻底加热的食物。症状持续超过3天或出现严重脱水、高热、血便等情况时,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治疗。恢复期可适量补充益生菌帮助重建肠道微生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