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常型脓疱疮通常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或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主要有皮肤屏障受损、接触传染源、免疫力低下、高温潮湿环境、基础皮肤病等因素。可通过局部消毒、外用抗生素、口服药物等方式治疗。
1、皮肤屏障受损
皮肤微小破损如蚊虫叮咬、擦伤或湿疹抓挠后,表皮防御功能减弱,细菌易侵入角质层。常见伴随瘙痒或灼热感,需避免搔抓,使用碘伏溶液消毒后涂抹莫匹罗星软膏。儿童患者家长需修剪患儿指甲防止继发感染。
2、接触传染源
直接接触患者皮损渗出液或共用毛巾等物品可导致病原体传播。夏季高发与皮肤暴露增加有关,表现为群集性脓疱。接触后应立即用肥皂清洗,感染者衣物需煮沸消毒,密切接触者可预防性使用夫西地酸乳膏。
3、免疫力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或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易发生重症脓疱疮。可能伴随发热、淋巴结肿大,需进行血常规检查。除外用复方多粘菌素B软膏外,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老年人应注意监测血糖水平。
4、高温潮湿环境
夏季多汗导致皮肤表面pH值改变,有利于细菌繁殖。建筑工人、运动员等职业人群好发,皮损多见于腋窝等皱褶部位。建议穿着透气衣物,工作后及时沐浴,局部可喷洒氯己定抗菌液。
5、基础皮肤病
特应性皮炎、疥疮等疾病破坏皮肤完整性,继发感染可形成脓疱。表现为原有皮疹基础上出现黄色结痂,需同时治疗原发病。可联合使用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控制炎症,严重者需口服头孢氨苄胶囊。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是预防关键,每日用温水清洗后及时擦干,避免使用碱性肥皂。衣物选择纯棉材质并定期消毒,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A、锌等营养素。出现脓疱增多、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切勿自行挑破皮损。托幼机构发生病例时需做好隔离措施,患儿康复前不应集体活动。